家以爱生根,民以家为基,国依民而盛。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一个个小家庭的良好家风,一句句鞭策人心的名言家训,搭建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固桥梁,显现出华夏礼仪之邦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克己奉公勤勉务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痕的、潜移默化的教导。
我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村干部,他平时的一日三餐都是没有时间点的,但凡乡亲睦邻有需要,他都会竭尽所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有一次,得知政府要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建盖新房,他激动的比要给自己家建房还兴奋。整个建房期间,他把自己干成了一个小工,整日跑前跑后、黄土盖面,可那黄土夹杂着汗水的黝黑脸庞上却总是洋溢满笑容。我心疼的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一想到他们一家四口终于不用挤在那潮湿阴暗的小土房里,我就浑身都是劲。”
在往后的日子里,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父亲每一次都能正视自己所肩负的职责,用实际行动教导我多为他人着想,克己奉公、勤勉务实的道理,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村民的期望,对得起自己胸前的党徽。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八岁大的儿子,恬静寡欲、静心奋学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可见“静”字在家训中的重要性。
姥爷是一位师范毕业的教书先生,从我记事时起,姥爷家那扇六零年代的木制插销窗户,底下就一直摆放着那张原木单人床,紧挨床的是一张仅够放下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的小茶几,小茶几被姥爷当成书桌用,被时光侵蚀成黄色的皮沙发在灯光的照射下折射出岁月的安然与宁静。每次去姥爷家,他要么淡然的坐在沙发上看书,要么把他写的人生感悟及对社会的时事分析拿出来,一边给我们读一边解释。不管周围有多热闹喧哗,姥爷每次都雷打不动的“例行公事”,颇有一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地。姥爷从小就教导我们,“静心”是一种很崇高的境界,仕途以淡泊明志而静心寡欲,务业以谦诚思勤而静心钻研,求知当勿受戏扰而静心潜学,切记勿被情绪牵引,静心务实方可长久行事。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与人相处应主动承担责任,不推卸,不一味责备他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便可避免矛盾滋生。
姥姥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晒太阳,小时候,我们孙子辈的小孩都喜欢去姥姥家玩,一起过家家时把姥姥家的酱油瓶盖、盐罐罐、铁皮罐子都拿出来霍霍,姥姥知道了也从来不责备,反而笑呵呵的参与我们,还会给我们找出更多稀奇古怪的“锅碗瓢盆”。我们兄弟姐妹们也时长吵架拌嘴,然后把过错直接归结于对方。姥姥的劝架方式很特殊,她不斥责任何一方,只是让我们互相角色扮演。我演大姐姐时总觉得姐姐应该谦让妹妹,姐姐演我时也总会站在我的角度礼让姐姐,我们彼此互相换位思考,互相学习,一些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姥姥说:“孩子们,记住了‘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儿时不懂长辈的话中意,此时才懂话中理。好的家风家训是前人世代经验积累所压缩汇总下来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有幸生逢盛世,更应不遗余力,即要做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人,更要做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践行者,以小家践“大家”,让优秀家风连成优良民风,让优良民风汇聚成文明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