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恰逢端午,绵绵的细雨沁润着大地,归家的人不抱怨这雨,因为在不远的家中,父母烧好了饭菜,待他们回家。
又是一年正端午,人们都期待端午的三天小长假,国家一直延续这样的传统,是为何?人们在端午时不说“快乐”而是道“安康”。原因无他,在端午时,我们所纪念的那个人是那个投身汨罗江的伟大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廉洁”二字的人,郭沫若先生考证,廉洁一词的出现是在屈原的作品《卜居》以及《招魂》两部作品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他的诗词中本身就倡导着公正廉洁的思想,他用鲜花、香草比喻君子,用臭物、萧艾比喻奸污的小人,而屈原本身就是应当用鲜花、香草可以比喻的人。他不仅在诗词中表达了廉洁,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身洁白,半世煎熬”。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廉洁奉公,在楚国的开始,他是重要的政治家,受到楚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管理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排挤毁谤,遭贬去职,被赶出都城,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被流放后的屈游于江边,看见渔夫则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倔强信念的人,既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那样忧国忧民,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那样坚贞不屈。
所以,适逢端午,不论风雨,我们吃粽子,划龙舟不仅是为了阖家团圆,更是为了祭奠伟大的屈原。人们祭奠他的同时不仅是缅怀屈原本身是一个“廉洁公正”之人,更需要我们时刻将“廉洁”二字深深的刻入心间。“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过端午,学屈原明法度,修身励志的的品德。慎思之,做新时代下的廉洁公正的建设者,勤改之,成为端午廉洁文化的传承者和以芷兰之香抵御污秽之风的品格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