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流淌,岁月如矢飞逝。不经意间,又迎来了开学季。望着停在校门口的形形色色的车辆,以及大包小包为孩子拿着行李的父母,在慨叹如今孩子们幸福的同时,我中学时代的记忆仿若一幅古老的画卷,于脑海中缓缓铺展。那是一段充盈着质朴与纯真的时光,承载着众多农村孩子的憧憬与期望。
在那个时期,农村中学的条件极为简陋。我所就读的青云寺中学距我家不远,步行约十分钟左右便能抵达。听爷爷讲,此地曾是一座寺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拆除,而后改建为学校。学校门口是 108 国道,大门由铁管焊接而成。走进校门,左边是一排低矮的平房,约莫有十间,那是老师的宿舍。再往里走,有三排大瓦房,每排设有两个教室。教室的墙面陈旧斑驳,木质窗户没有玻璃,冬天就用报纸糊住,到了夏天便成了“天窗”。教室里前后各置有一块黑板,皆是用水泥抹成再涂上黑漆。桌椅也都已不新,有的甚至摇摇欲坠。然而,即便身处如此环境,我们依然怀着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开启每日的学习征程。
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便背着书包沿着 108 国道迈向学校。那时路上汽车稀少,更多的是自行车,有卖豆腐的、卖菜的。他们大多从县城附近一个叫“许庙”的地方启程,骑着自行车载着自制的豆腐和农家菜,四五点就出发前往西安郊区摆摊,到我们家这边大概六点上下。一路上,他们结伴而行,为防打瞌睡,一边奋力蹬着自行车,一边高声唱着秦腔。上学路上有秦腔相随,路旁田野里嫩绿的麦苗和晶莹剔透的晨露,一切皆是那般和谐美妙。
值班老师会按时拿起置于墙窝中的木棒,敲响挂在槐树上那一米多长的铁管,雄浑的钟声在校园里悠悠传响,我们这些青春蓬勃的学生在嬉闹中纷纷奔进教室,开启一天的课程。那时的老师们皆十分尽责,他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规整的板书,耐心地为我们阐释知识。尽管教学资源匮乏,但他们总能千方百计让我们领悟那些深奥的知识。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数学公式、英语单词,都成为我们努力改变命运的方向。
课间十分钟是我们最为欢乐、最为幸福的时刻,我们的活动丰富多样。男生们在操场上欢笑追逐,女生们则踢毽子、抓石子、扔沙包,那清脆的笑声似乎能穿透整个校园。中午放学后,离家近的同学回家用餐,而那些家住在岭上的同学就自带干粮,所谓的干粮便是馒头,条件稍好的会从家里带来腌制的萝卜,或者在馒头里夹上油泼辣子。学校有锅炉供应热水,简单的午饭却吃得格外香甜。
记得那时,我们放学回家后首先要到地里帮忙劳作,晚上才开始写作业。在农村,晚上十点便会限电,如果作业未写完,就点蜡烛或者煤油灯继续完成。灯光虽说微弱,但丝毫未影响我们写作业的速度,因为隔壁的奶奶会不停地催促我们赶快睡觉,还时不时说出一句“白天游四方,黑了熬油补裤裆”的经典话语。做完作业后,把书本塞进书包,赶忙爬上炕,躺在炕上透过窗口仰望天空,点点繁星、弯弯的月亮、静谧的夜晚,满溢着温馨与幸福。
如今,三十多年已逝,中学时代的记忆仍旧清晰如昔。那些简陋的教室、淳朴的老师、可爱的同学,皆已成为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尽管那个时代已然远去,但它赋予我的坚韧、勤奋与乐观的精神却永远铭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