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跟着父亲去赶集
发布日期:2022-09-15    点击量:1277   作者:何忠雄   来源:
字号:

在陕北农村久住的人,大都不操心星期几或者几月几日,最在意的日子大概是赶集会了,特别是对于一个从未曾离开过小山村的孩子,能去镇上见识一下琳琅满目、稀奇古怪的商品摊的好奇心是很强烈,若能买上一件玩具或吃上一个冰棍,那得有多高兴,而我就是其中的那一个。

农历每月逢四逢九是花石崖镇的集日,这赶集的日子没有专人组织,更没有约定,也不知道多少年前形成的习惯。赶集那天小镇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从四面八方全涌来,有步行的、骑牛的、骑车的,最风光的就是挤满了人的三轮车了。赶集的强烈愿望在我七岁左右时,驱使我必须要有所行动,为了避免每次赶集前被父亲偷偷的丢在家中或者被母亲强行拉下,趁着父母吃早饭时就饿着肚子提前来到村口的石崖畔下,一直等到父亲在距我三五百米时一闪而出,一路保持着这个距离偷摸的跟着,被发现呼喊追赶都无济于事了,就这样实现了我朝思暮想的第一次赶集。

来到集市,映入眼帘的是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喊声叫卖声,人声鼎沸。所卖之物皆是与耕作、日用、衣物等有关的生活必需品,无奢华、无用之物。以前物质贫乏,出行不便,特别是在这僻远落后、沟壑纵深的黄土高原,集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错过了赶集的日子,在小镇这周围至少几天内可能没地方去买需要的物品。从镇中学桥头前的粮食加工坊到戏台对面河畔的牛羊市场,从镇小学阴湾路到正街的三岔口,门市门前,一街两旁满满当当都摆满了各种吃的、穿的、用的东西,摊点相连,吆喝之声不绝于耳,吸引的人们目不暇接。

从北面的铁皮房子开始,依次是收绿豆、豇豆、黑豆、黄芩、柴胡等不同的土产品,门前挤满了满载的牛车,商贩们会上前随手解开装满货物的尼龙袋,把手猛地伸到袋子中间抓一把出来,时而放在嘴里嚼,时而用指甲掐开,认真的甄别货物的品相。确定是否有变质的、水分是否晒干、还是有小石子等杂质,而一旁的卖家则会时不时的说一句“天爷爷家,明明土里出来的东西么,你能把土除尽了”。商贩们就会乘机开始要挟要除土、除皮的少斤秤了,讨价还价,如此磨蹭一会,几经数次,经过旁人“打帮”后,双方同意买卖做成,商贩脸上笑吟吟的在数钱付款,卖家则心头乐滋滋的将货物搬到店里。

售卖生活用具的那些摊子大部分是从高家堡镇一早赶来的,密密麻麻的摆着花红柳绿的被套、粗细布料、过时的衣服,各式各样的不锈钢盆、勺子、铲子、铜锅、铝锅、菜刀、筛子、擦子、捞捞饭用的笊篱、捣蒜锤锤和蒜钵子……样样都有,老板一般都是夫妻二人,一会讲价钱、一会从横跨腰间的包里找零钱。买东西的人拿起这个锅掂一掂重量,拿着那个筛子对着太阳照照窟窿眼大小,选好中意的,说好了价钱,从布衫里面的内兜里掏出里三层外三层裹着的票子,有零有整,一手拿货,一手给钱。

集快散的时候,我又累又饿,两腿发软,边走边瞅,一直跟着父亲走到乡政府门口的小吃摊前。心想父亲本来不同意我跟他来赶集的,可想而知肯定不让我吃凉皮,看着我直勾勾的眼神,父亲掏出了包裹着几层的零钱要了一碗凉皮,我顿时就来了精神。为了让父亲下次能带我赶集,也就没敢提要买带发条的绿皮青蛙,这也是我现在看见绿皮青蛙就一定会给儿子买的原因,因为玩具就是儿童的天使。

后来,我常跟着父亲去赶集,还能帮上忙,如此有许多年。赶集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向往,赶集伴随了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