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乌素沙漠,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两面是山,中间是河,在这里还有一群可爱、聪明、勤劳、敬业的“蓝精灵”。他们在这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开采光明,探寻蕴藏着亿万年的宝藏。他们就是陕北矿业张家峁公司身着蓝色工装,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技术大拿”。
专啃“硬骨头”的刘宝明
刘宝明是张家峁公司机运队副队长,也是职工口中“牙口”最好的,专挑“硬骨头”啃,在队领导眼里也是最能给队里往回“领麻烦”的,别人往出推的,他却削尖脑袋挤进去抢。
不论在什么时候,刘宝明总是主动扛起重担,查资料,入现场,出措施……记得在矿井联合试运转期间,原煤运输系统处于磨合初期,各种设备故障率比较高,尤其是新装皮带跑偏地方较多,让大家伤透了脑筋。面对难题,他深入现场,“老太太算账”一节一节查询,不分白天黑夜查阅资料,反复试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皮带跑偏调整方法,彻底解决了难题。
在张家峁10年,他“抢回来”的任务已经数不清了,每一次都累得直不起身来。不管工作环境如何艰苦,他没有丝毫怨言,总是把相对轻松的活留给他人,把急、难、险、重留给自己,职工们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技术标兵”“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职工创新工匠”、陕西省“技术能手”“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等省部级荣誉就有十余项,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他的光和热。
专驯“电老虎”的解云龙
2008年10月,解云龙一行近百人告别校园满怀激情和憧憬来到了这个神奇的山峁,十年时间他从普通员工、班组长到如今的机电队队长,他将平凡的工作当作事业,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用他的话说“认认真真学好技术、实实在在干好工作”。
解云龙,能让“瘫痪”设备快速运转,让深度“患疾”的设备起死回生。这不是运气,是靠他在井下十年和设备的“亲密”接触,是他那20多万字的检修笔记中的宝贵经验。2019年3月,在二盘区水泵房的一次联合试运转过程中,一台移动变电站突然“罢工”,反复检查无果。解云龙走近装备,一摸、二听、三测一连贯动作,就准确定位故障位置和原因,并巧妙运用一截导线使移动变电站“复活”运转。十年铸剑,淬火成锋。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凭着一身绝活儿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如今的解云龙已经成长为张家峁矿业公司小有名气的“驯虎师”,在他的带领下,机电队实现了安全供电“零”事故。
12个机房硐室,192台设备他都了如指掌,几十公里的供电线路,每一处他都深刻在心里,设备的参数、运行时间、运行状态等,说起这他如数家珍。解云龙,一个年轻的80后,用自己的执着在煤海深处绽放光芒。
专业“较死劲”的聂炜炜
聂炜炜,31岁,在公司8年,实施创新项目8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13项,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
在车间只要有空就围着摇臂钻床琢磨,大家还开玩笑说“摇臂钻床上有美女呀,你眼睛都看直了”。可是没过几天,他就把一个利用摇臂钻床自主定心、自动进给的“E型螺栓套丝工装”作品摆在了大家面前,经过现场测试,人工修复需要5分钟的现在只需10秒钟。掌声响起,大家不由自主竖起大拇指。这个创新项目申请了专利,获得了陕西省第五届职工科技节银奖,每年节约成本150万元以上。
喜钻研,好观察,爱较真,这是聂炜炜日常工作中最大的特点,无论遇到啥他总是要先琢磨研究,琢磨不透决不罢休。工作中他把车间的青年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创团队,一起和“铁巨人”较劲。在公司“全员创客”活动中,他带领的团队参与实施的创新项目《链轮运行质量检测装置》获陕西省第五届科技节优秀科技创新项目金奖;《三柱压力机》《维修水泵性能检测装置》获银奖;《单轨吊矫正装置》《滚筒运行检测装置》《精品掘进工作面样板》获铜奖。
刘宝明、解云龙、聂炜炜……在张家峁矿业公司每一个岗位都有无数个这样身怀绝技、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技术大拿”、岗位精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智慧化矿井的新篇章。(通讯员 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