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读《实践论》有感
发布日期:2022-03-24    点击量:1320   作者:任凯   来源:
字号:

不知何时,我静下心,准备读一读有关伟人的著作,觉得需要提高一下自身的思想境界,思来想去,决定读一读《实践论》,顿感自身收获很大,决定写一写我的感想。

《实践论》这篇文章,我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很微妙的解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也逐渐认识了人和人的各类关系。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对应的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看到这,首先我不由得思考,当我接手一件工作,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但这工作实实际际干起来,又成了另外一个意思,总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但是我再干同样的事情时,顿觉得顺心了不少,有点类似“吃一堑长一智”的感觉,所以,我从自身的体会来看,实践是链接人的认识和客观物质生产活动的纽带,实践促使我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更贴近一种准确。故此我心里认定了,自己能多多实践工作,对我的提升肯定是大有用处的。

人的认识阶段分为低级的感性阶段和高级的理性阶段,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认识的阶段,两者性质不同,不可分离,通过实践统一起来。日常我品尝了一道新美食,挂念那口中滋味,会不由得促使我在网上偷偷看一下这道美食到底是怎么做的,如果条件允许,我自己上手也尝试一番。这就是认识中感性和理性通过实践、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虽然自己做来的食物味道不好,但总比看着别人的美食干羡慕要强。要知梨子的滋味,就得自己尝一口,思理及他,要知道某项工作怎么开展,就得亲身实践琢磨一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老道理,也是硬道理。

在这篇文章里,还讲到要避免的两种要避免的流派,其一,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唯理论”派;其二,只停留在感性认识,拒绝深化认识的“经验论”派;我从自身的工作经验来看,日常得到的感性认知总要先于且多于理性思考出的道理,谁也不可能见到新东西一眼就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我只专注于理性道理,忽视感性再来开始工作,会失去很多工作的“先机把握”。而“经验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并不完全,我光从经验,光从感觉角度入手工作,自己进步时总会遇到一种“瓶颈”,因为我缺少了对这种工作的一种理性认识,无法使自己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我相信日后随着时间,我从这篇文章所得不仅如此,总之,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