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挖小蒜
发布日期:2022-04-01    点击量:1342   作者:刘波   来源:
字号:

阳春三月,草木复苏,很久没有脚踩着黄土地恣意的走走了。人远离了土地,脚底接触的不是混凝土和地板,就是柏油路和大理石,基因里刻着的那种与土地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的亲近消失了,我不时有种错觉,恍惚中脚踩着黄土地,从地壳中翻滚咆哮的岩浆传递出无限的能量涌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一下子身体震颤、灵魂怦然,心里装着再大的事、遇到再多的麻烦也会瞬间消失,踏实,厚重的踏实。  

恰逢周末,日光正好,春风拂面,儿子吵吵着想到农村去,要拿着他的铲子和土地较劲,我亦心向往之。儿子很小就喜欢土地,只要是有土的地方,使用手、树棍子、小铲子、石头等各种工具,竭尽所能的与土地打成一片,土地带给他的是无限可能与无尽欢愉。土里能刨出太多的惊喜,土里能长出太多的欢乐,土里也能埋葬悲伤与苦难,这些道理随着他的成长慢慢都会明白,不需要刻意的去引导和教育,交给时间和土地就好了。  

小区的西南边钻沟而入,驾车不过十多分钟就来到了田间,一条小河穿沟而过,河的两岸是高低错落的耕地,在陕北,这点耕地是顶好的庄稼地,肥美的水浇地,庄户人的心头肉,日常种植的多是玉米、大豆和蔬菜。河边的柳树稍显绿意,黄绿的枝条随风摇曳,杨树沉睡未醒,不为暖阳春风而动。地头里不远处能看到翻地整地的农人,送到地里的农家肥堆的如一座座小山,一头母牛带着两头小牛悠闲惬意的卧在地上。  

每走一步,脚下的泥土、枯叶、树枝被踩出沙沙、呲呲的声响,田野间泥土的芬芳、河沟里蒸腾的水汽、空气中弥漫的暖意、心底里窜出的闲适,此刻都与时空交织在一起。大手拉着小手,向着田野走去,拥入了整个春天。“爸爸,快看,地上的草长出来了”,儿子雀跃的喊叫着,我走进一看,满地的小蒜占据着阳光最好的位置,冒着头的、刚探出头的、随风摇摆的小蒜向我们展示着这个春天最独特的姿态,我笑着告诉儿子这是小蒜,又叫小根蒜,爸爸小的时候春天经常吃的。  

二八月的小蒜,香死个老汉。陕北这句俗语,道出了小蒜在这个季节的稀罕和美味。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当地特色的调味料,黄土高原上,青黄不接的时候,可食用的鲜味几乎见不到,小蒜能算上难得的珍馐。田间地头、山坡沟道里,只要是向阳的地方,你最早能见到的青绿就是小蒜和黄蒿,生在天地之间,一绿引得百花开。挖一些小蒜当佐料,就着窝窝头、挂面、蒸土豆、烩酸菜一起吃,舌尖、鼻腔、喉咙充斥的那种微辣,上达“天庭”,下抵人心,是烙印在我骨子里的味蕾记忆。  

儿子随手带着铲子,就要上手挖,我拉着他蹲了下来,用手轻轻的拽断一根小蒜叶,塞进他的嘴里,他咬了一下,说:“这是啥啊,难吃!”我笑着不语。用铲子沿着小蒜的旁边直插土里,用力一翻,隐藏了一个冬天的诱人 “胴体”鳞茎从土里露了出来,娇羞且妩媚,轻轻抖动白玉色须根上粘着的泥土,如穿着夏威夷草裙的姑娘般惹人怜爱。鳞茎大的壮若大拇指,小点的纤弱的像个绿豆芽,儿子不论大小,统统收入他的小筐内,我把小点的捡出来回埋到土中,儿子不解的问为啥要把小的埋进去,我实地教学,告诉他渔网不能过密和竭泽而渔的典故。挖累了,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远山,晒着日光,享受难得的乡村时光。  

回程的时候,儿子问我今天挖到的小蒜怎么吃,我说晚上包饺子,可以切点小蒜拌到馅里边,也可以把小蒜捣碎浇上一点陈醋,蘸饺子吃,总之我们的劳动成果和土地的馈赠不能浪费。  

挖小蒜、摘泽蒙花、晒地椒,这些小时候我经常干的事情,承载了物质匮乏年代我关于味道的久远记忆,时过境迁,现在食材烹饪中可使用的香料与调味料枚不胜举,但对乡土调味料的那种特殊感情,不曾有一丝丝减退。我固执的想着通过手口相传将它们传给下一代,再由他们传给后辈,让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植物陪伴着他们成长,年复一年,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