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从唐诗看唐人的节气风俗
发布日期:2022-06-28    点击量:1413   作者:于嵩   来源:
字号:

最近注意到一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该剧利用有限的篇幅展示了大唐风貌,让人不禁对那个铁血金戈的时代心驰神往。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在唐代,人们都过哪些节日,唐人过节都有什么风俗讲究。

我们从一年之首开始说,第一个节日叫做“元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元日又称为元旦、元正、元朔。在这一天,宫中皇帝临朝,百官整齐排列于朝堂之上,干嘛呢?给皇上朝贺新年,当然不是光说嘴的,还要献上贡品。唐代诗人张祜《元日仗》这首诗中有两句“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大家看这两句就写出了百官朝贺时的大场面。

在民间,元日这天也有过节的气氛,大家会燃爆竹,装点节日气氛。但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往往是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两个字,挂在门上,就是我们说的“桃符”,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北宋,所以在王安石的《元日》就能看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神荼”和“郁垒”是兄弟俩,居住在桃树下,能捉鬼,所以家家户户挂桃符就是为了消灾辟邪。他们哥俩据说是中国最早的门神,现在大家在门上贴的门神多是“秦琼”和“尉迟恭”两位唐将,那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元日唐人饮食比较有特色,比如吃五辛盘,就是由五种辛辣的食物组成,据说可以发散五脏中的陈气。唐人过节还要饮用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

元日这天人们还要走访拜贺,元日过后,亲戚朋友就开始互相邀约宴饮,雅称“传座”。

唐人过元日的风俗和我们现在过春节的风俗还是有一些相似的,还是以家人欢聚、消灾辟邪为主,气氛温馨热闹。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节日“上元节”,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在晚上,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做元夜、元宵节,这里的“宵”就是夜晚的意思。

元宵节其实在汉代就已有之,不过盛行于隋唐。唐代的长安城实行宵禁,宵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了,但是十五这天例外,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之为“放夜”。苏味道诗中写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其中“金吾”指的是京城禁卫军,“漏”是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这一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就是一座不夜城,长安城里的少女、妇人都穿上了最美的服饰,出来游玩。

唐人还要过一个现在没有的节日“晦日”,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这是个巫风很浓厚的节日。这天要干什么呢?“送穷”,所以这天也被称为“送穷日”。

送穷的风俗在唐代很盛行。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送穷文》,文章借“主人”和“穷鬼”之间的对话,表白自己四十多岁了,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恳请“五穷鬼”离开,不要总缠着他。唐代诗人姚合有一首诗写到“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由此可见这种风俗在当时很普遍。大家要注意这里的“穷”不光只没钱,也指做某事不得志,不顺利。

大家看,古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一样,都想在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将过去一年中不顺心的、不如意的事情赶走,节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