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发布日期:2022-08-28    点击量:1411   作者:于嵩   来源:
字号:

给大家分享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不起眼的被遗忘在历史的一个角落。2018年央视的一档《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却让它迅速成为“网红”。一位支教老师带着贵州山区一群孩子演唱了一首诗——《苔》,鼓励山区的孩子即使你是不起眼的苔,也要像牡丹一样勇敢的开放。孩子纯净的歌声,老师仁爱的情怀,诗歌励志的精神,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不禁有人会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在聊这首《苔》的作者——袁枚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亦学牡丹开。    

这首诗的的意思大家看了一目了然,白日就是阳光,青春指的是青苔的颜色,一个“恰”字,说明苔即使无人关注也活的从容快乐,甚至很享受这种无人关注的快乐。    

读到这首诗,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文学作品中,“日”常常用来代指君主,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一代才子袁枚绝对不可能不知道“白日”可以代指君主。那他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当然这只是三百多年后对袁枚的猜测,他当时真实的想法谁也不得而知。

接着看:最后两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借苔说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即使我很渺小,不被人关注,但也要像牡丹一样盛放,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你不认为我活的精彩,但这不重要,只要我认为自己活得精彩就够了。许多诗歌鉴赏书籍把这首诗解读为作者在逆境中的一种坚强乐观的表现。不过了解了袁枚的一生,我认为袁枚的这首诗除了有励志的成分,也表达了袁枚的一种生活态度:不以世俗的成功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活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大家都想当牡丹,雍容富贵,独占枝头,昂头承接着无数欣赏和赞誉。可袁枚偏偏愿意当这地上不起眼的苔,不被人注意,最好连阳光都不要注意到我,这样我反而活的精彩自在。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介绍袁枚的另一首小诗,名字也叫《苔》,其实袁枚以苔为对象,写过两首诗。    

苔(其二)    

袁枚    

各有心情在,    

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    

何物是斜阳。    

这首诗前两句是说每种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有它自己需要的生长环境,任由它想暖就暖,想凉就凉。

后两句是说注定见不到阳光的青苔,想要问问阳光下的红叶,什么是斜阳。不同的人读这一句,也是“各有心情在”。 

如大家的想法,有的人读出了凄凉无奈,有的人读出了乐观自在。300多年前的袁枚怎么想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青苔是注定见不到斜阳的,但既然想到问红叶,说明青苔还是有想法的,对于如何生活不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