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上小学一年级以来,已经经历过几次随堂测试,有时候会拿到满分,但也有出现错误和失分的情况,拿到满分,他自然是洋洋得意,有错题被老师指出来的时候,沮丧不开心都写在脸上。人对于自己的肯定与否定总是经历反复,因为一个错题就否定自己,同样因为一次成绩满分而肯定自己,从孩子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价值判断的两面性。这其中蕴含着宇宙法则和人生智慧。
满分考核是工作和成绩的最高要求,这个要求是终极和圆满追求,我们深处的这个世界本就不是完美的,无论从天体运行规律、自然生存法则、情感价值体系来看,还是从数学和物理规律来找寻,不完美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不完美在人身上会体现的更加明显,人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完美的外部世界,身体在机能上会不断冲击上限,但毕竟仍未脱离动物的本质,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我们在某些时候某个身体的缺陷险些将进化史中断,目前我们也没能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是人身体的不完美。思维精神建设上人存在的缺陷更为复杂,规律更是难以找寻与把握,有的人快而急,有的人缓而慢,有的人思维活跃,智商超群,情感细腻,而有的人思维缜密,智力平常,情商一般。有的人对外物毫不关心,不求圆满,但求得过且过,有的人事事关心,追求极致和完美,有的人勇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有的人与自己较真,把自己逼进认知的死胡同。人是不完美的,这是生物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正确理性看待人这一物种的不圆满。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完美,学习成绩差一点,勇于接受,找出成绩中的亮点,查找缺项盲点,巩固好成绩中的亮点,补齐短板,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尽自己所能学习,努力奔赴最好的结果,接受自己不能考满分,不能次次拿第一的实际。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从完美到不完美的过程,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给与更多的是鼓励和肯定,“宝贝最棒!强!很好!”这些夸赞性的词汇毫不吝啬,从父母的认知和眼中来看,孩子从零开始,起点低,取得进步就容易,有一点点进步看起来就会很耀眼。随着孩子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为人父母的就会不自主的提高标准,要求也会有提升,这当然是基于孩子自身认知的提升,这时候再想得到父母的完全肯定就显得难上加难。学习上更难了,每天接收到的知识更加密集,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加持,一个孩子很难做到次次测试都拿满分,次次学习还不出错。如果没有正确和良好的心理建设引导,让孩子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平凡,孩子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就会逐渐走偏,甚至扭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时候再奢求孩子健康成长,痴人说梦。
学习中,我们也承认有天才,但从初中开始,即使是天才也很难次次都拿满分,有失分就否定自己,这样的天才是情商中的矮子。没有谁能够事事顺心,事事如意,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走的更远。因为不完美就可以否定自己吗?否!始终要有保持争第一的定力和勇气,但要始终坚守基本合格的底线,走一步,接受自己的这一步,接受自己的慢缓,甚至是停止立定,走好自己的路。
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有自己的基本工作价值判断,立足于本岗位本部门本企业实际,所有的工作要划定底线和红线,设定假想目标和方向,底线和红线不能踩不能破,原则性的问题和错误不能犯,可在合格线往上,力求圆满完美的困难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很多行业都有等级评定和从业资格认证,这些都是合格考核,而不是满分考核,规则允许你在合理的区间内进行取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达到满分评定,这是完美主义再作祟,是要害死人的。
人无完人,所以人类社会中彼此才会分工合作,这也是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分工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当好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拼图中的那一块。自己不完美,自己有缺点,才给了别人发挥优点和特长的机会与可能,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擅长的事做好做精,专注细分领域,成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追求细分领域的完美和极致,体会那种站在塔尖的感觉,肯定妙不可言。
满分考核的初衷是督促执行人认真负责,肯定是主要的方法,否定是偶尔用之的手段,要结合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划定合理的区间,让考核发挥该有的作用,而不是紧紧盯着不足去下功夫。一个国家的发展总要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考量和确定其实是设下限、求上限、取中值的一个过程,这个中值有时候还会设定浮动的范围,我们基层工作有时候更多的要把考核标尺放宽,承受压力的同时更多的给予鼓励,发现工作中的闪光点,工作越繁琐,越要给予宽容理解,这样才能实现各项基层工作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满则溢,有缺陷反而是常态,正确认知满分考核,不仅仅是在工作和学习中,还有生活、情感等等方面,有时候不满足、延时满足会比立刻满足更有幸福感,体验感更饱满,获得感更强烈,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美好,人世的奇妙。
满分考核,让自己满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