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延安游记
发布日期:2023-04-11    点击量:1134   作者:于嵩   来源:
字号: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一行40余人信步登上延河之畔的宝塔山背靠“报警”钟,俯瞰延安城,远去的炮火硝烟消逝的那人那事都被记忆重新拾起

杨家岭、枣园、宝塔山……这些固化了的红色符号似一道道刀劈斧凿的印记,镌刻在历史长河中回想那些人做过的事情,足以让后来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延安之名始出于隋,古称延州,历来都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抵御西夏。城区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当时,国民党骑兵部队紧追不舍。中央红军实施“切尾巴”战斗,全歼敌1个骑兵团,击溃敌3个骑兵团。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从1935年到194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

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陕甘宁革命老区,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但历史上却极端贫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疯狂进攻,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出现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采访,在《西行漫记》中称这里是他“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他深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蕴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之为“东方魔力”。正是这种力量让延安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和有识之士心中的圣地。“到延安去,到延安去,老镢头开辟出了新天地;到延安去,到延安去,纺线车摇出了东方的晨曦……”一首《到延安去》凝聚着无数青年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

1941年,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的将士们在王震旅长率领下,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口号声中,开进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大量的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生动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936年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此刻,率领东征部队来到清涧县袁家沟的毛泽东触景生情,趴在小炕桌上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绵绵延河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