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结构雄伟,故事曲折,语言简洁,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等,对现在的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价值。
人物分析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曹操起兵时员工虽不足四千,但他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乱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所以他对人才一直是求贤若渴的。曹操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规划理念,打破了门第、名望等传统要求的束缚,注重真才实用,不求全责备,把人无完人、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比如,在对待庞统的态度上,曹操就比刘备和孙权好得多。庞统是相貌丑陋之人,孙权见了毫不理会,刘备刚开始也因其形象不好而只是给他做了一名小小的县令。而曹操一见到庞统,就敬为上宾。因此,曹魏集团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远非蜀吴可比。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他的创业条件最差,完全是白手起家,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人才),后来在诸葛亮的协助下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才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由于刘备的根基差、起步低,且自身的经营能力有限,所以刘备在人才规划时,对人才提出非常高的标准,要求所用之人能独挡一面。他所引进的人才,个人能力都非常的强,文臣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个个都是顶尖的人才,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在民间流行的“三国英雄排行榜”都是榜上有名。
“虚怀若谷",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孙权在人才规划时比刘备要开放和包容,他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以才智衡量人,而且注重潜力的考察,这使得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得到了走上历史舞台前沿的机会。如他卓越的用人,用周瑜破曹于赤壁,用鲁肃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用吕蒙奇袭荆州,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用陆逊火烧连营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才使得麾下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足可恃其与曹魏分庭抗礼,连曹操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管理特色
曹孟德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是严格管理的高手。曹操用人观主要是对知识型员工采取激励法为主,辅以法、刑的管理策略。知荀或忠于汉室而不忠于曹魏,被陈琳骂的体无完肤,贾诩用计致使自己的儿子惨死,都能够量才使用,可见曹操在人才使用上的宽宏大度。
刘玄德仁义为先、以情待人,是以人为本的楷模。刘备对人才的尊重、信任、关爱和义气,是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刘备礼贤下士,关爱部下,爱民如子,为此下足了感情投资。这些感情投资为其带来丰厚回报,成功树立了仁君义主的好形象,收拢了人心。
孙仲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不拘一格的代表。孙权在用人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用人手段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提拔人才时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人的等级、身份、性格,只要是堪重任的人才,都可破格录取;二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要选中了人才,便给予其百分之百的信任。
学习感悟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如何管理人才。人才济济是三国时代最 璀璨的一面,三国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胜利者胜在用人的胜 利,失败者败在人才的枯竭。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 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是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职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求才、用才、育才、留才,只有牢牢抓住、把握好这几个环节,才能管好、用好人才这笔最大最宝贵的资本,才能发挥出人才最佳个体效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