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与理想的论断,众说芸芸中从来都是无果而终,电影《我的姐姐》似乎给出了答案。
电影《我的姐姐》讲述的情节比较简单。姐姐在父母因车祸不幸身亡后,才真正意义上见到了“久未谋面”上幼儿园的弟弟,而且父母在身前唯一的财产——房子登记在了姐姐的名下,作为这个家里唯一的大人,不管是道德层面还是亲情层面,姐姐都有责任去抚养弟弟。但是,在这个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姐姐,生性好强,追求上进,虽然已大学毕业,也参加了相对满意的工作,可从未屈服于命运,勤勤恳恳工作的间隙,还不忘努力学习,一心想着考研,去北京工作。这就是电影所传达给我们最直观的矛盾体,姐姐的现实——照看抚养弟弟,理想——抛开一切专心考研,离开弟弟。
弟弟可以说是姐姐核心矛盾的焦点,也是姐姐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一直在逾越却始终无法逾越的唯一矛盾体。弟弟的天真烂漫与姐姐的志向满满,通过责任与亲情这条无形的线,始终牵扯着她俩。一心瞄着理想的姐姐知道让别人领养弟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领养这个目标或者说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略微显得有些残忍或者不尽人意,但是她在一次次向着理想奋进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维护着弟弟的权益。没错,就是权益这一标尺,姐弟俩的权益标尺既无形也有形。
从电影开头父母伪造姐姐身体残疾来“骗取”相关部门信任而准许生育弟弟的证明书,到姐姐在与弟弟第一次直面生活而吵架时盛气凌人地拿出的房产证,再到铁了心要送走弟弟而草拟的领养协议,这些都和姐弟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真切的在应证着他们彼此的权益,同时这何尝又不是一组矛盾体。姐姐在父母车祸之后,虽然内心不情不愿但是还得暂时照顾弟弟,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姐姐为弟弟精心挑选领养家庭,那是日渐浓厚的感情;在历经男友背弃理想,亲戚们一次次阻挠他送养弟弟,以及弟弟在幼儿园与肇事车司机女儿的种种举动,甚至以他稚嫩的语调一字一顿地向她说出“你和妈妈一个味道”“你喜欢我”“你会想我吗”等等内心独白之后,姐姐最终在踌躇、哭泣和决绝中,最终还是将弟弟从相对理想的领养家庭中领回,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姐弟俩的理想与现实,有形和无形的权益,正是有着责任、感情和亲情的存在,在姐姐的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中,无疑姐姐会选择现实。虽然当前姐姐的理想稍败下风,但是拥抱并接纳这一份亲情,未来姐弟两的生活蓝图谁又说不会是满眼绚烂的星辰大海。
配角—姑妈可以说是姐姐的灵魂导师。她一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引导并感化着姐姐的思想和举动。作为一个成年人,姐姐在面对弟弟而心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完全有能力也有权利选择,但是作为长辈的姑妈——活脱脱中国社会重男轻女思想下成长起来的中年女性,无需淳淳说教,只需生活中的点滴渗透,不管是言语还是行为,俨然教科书式的效果。
姑妈也是一位姐姐,女主爸爸的姐姐。从故事的一开头,姑妈就以一位家长的身份忙前跑后,同时也间接地讲述着她作为女主爸爸的姐姐所作出的放弃与抉择。姑妈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长姐如母”,她从放弃个人学习成长成全弟弟上大学,到帮助弟弟抚养女主,再到煞费苦心一次次引导教育女主打消送养念头,专心自己抚养弟弟,姑妈以一个长辈的身份,恰当地在电影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体现着她的为与不为,完美地呈现了中国式家庭观念,顺理成章地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电影刚开始的不久,女主第一次与姑妈谈及送养弟弟。女主深知姑妈家的窘迫,自然不会提及让姑妈为她抚养弟弟的话题,但是她也果断地征求姑妈的同意——送养弟弟。姑妈,作为一个身后还有一大家子需照顾的家庭主心骨,在这个自己一手带大、和曾经的自己无比相似的侄女面前,她虽有内心难言的隐忍和不甘,但眼前的问题也只是签字同意,姑且先让侄女找领养家庭,所以她选择默默签字。虽然在家庭和人生大意上,姑妈违背了初衷,选择不为,但是,从此也开始了她对女主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式的教导。
在随后的故事推进中,姑妈的家长身份体现的恰到好处。女主留弟弟一人在家时,姑妈在大晚上还会炒几个菜送过来,在与女主单独聊天时还不忘一再夸赞“你弟弟真的很乖”。在姑妈身上,中国家庭妇女的形象体现的淋漓精致,照顾身患重疾的丈夫,叨叨心直口快的女儿,还不能将弟弟家的一对侄儿女不管不顾,大事小情操不完的心。可以说作为姑妈,她的确是称职的,就像女主好几次打心眼里对姑妈的评价:“你是好人”,但就是这样的好人,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女主向理想逼近的道路上给她“泼凉水”。
女主在真正意义上公开给弟弟找领养家庭,是在内心彻底接受了父母的双双亡故、姑妈家的拮据无助、舅舅的不可理喻以及男友的软弱妥协后,毅然选择离开这个城市,送养弟弟。一个个的领养家庭类似于面试般,在接受女主的“检阅”,孰不知姑妈也得知了消息,在女主毫无防备的前提下,一杯凉水迎头扑来。相对温和的画面被硬生生打破,当女主提出“你不是在协议上签字了吗”,一句强硬的“那不算”,姑妈温柔贤惠的家庭女性形象也打了折扣。对于姑妈来说,她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公共场合的的不良影响,但是有了之前对女主的叮嘱和教导,甚至隐忍,现在需要她出面制止,这就是她作为一个长辈的有所为。憔悴的面颊,凌乱的刘海,有气无力的身躯,这些苦涩的现实是姑妈与女主的理想抗衡的颓态,但是生活和命运砥砺了姑妈内心的坚毅信念——“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也因此,姑妈在侄女给侄子找领养家庭的这个问题上,她必须有所为,这是她作为长辈的责任,也是作为“姐姐”的担当。
为了安心备考,女主辞了职。可就在辞职的节骨眼上,她发现之前自己看护的孕妇,在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肚子里的孩子,全然不顾医院专家组的医嘱建议,竟要冒着生命危险强行转院。女主的执意劝阻自然迎来的是孕妇家属的不解和谩骂,无助的情况下,姑妈再一次出现了。推搡、互骂,在自己的侄女受到一丝一毫的“欺负”的情况下,姑妈绝不会手软。“遇到欺负你的人,要坚决打回去”这是姑妈在随后安慰女主时再次提醒到的生活理念,不管对错之余,我们能感受到姑妈这么多年培养侄女的不易。
也正是姑妈的温情、无声而有责任的爱,让这看似残破的家族紧紧的凑拥。姑侄俩吃着甜甜的西瓜,聊起涩涩的往事,有浅浅的会心一笑,也有无奈的叹息,姑妈没有再给女主说道大道理,只说了一句“因为我是姐姐,从出生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女主自然知道姑妈的言外之意,姑妈也不再絮叨,“其实套娃也不一定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头,以后的路你自己走好”。姑妈该做的该说的都已到位,侄女业已长大成人,她的成长之路上还将面对更多的抉择,所以姑妈这一次,再一次选择不为。
故事的最后,姐姐从领养的家庭中接回了弟弟,电影在姐弟俩抱头而泣中结束。确切地说,两个人的哭泣无法准确地定义是悲还是喜,姐姐的泪水是最后时刻放弃梦想的不甘与悲哀,还是短暂分别到再次相拥的喜极而泣,弟弟的泪水是为姐姐的回心转意而高兴,还是为与姐姐的短暂相聚而惋惜。这或许是无数观影者的思索主流,但其实也未必要追问个究竟。就像电影的主题曲的第一句“这个冬天雪还不下”,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对于这两个年轻的生命,她俩的春天也即将到来。在历经了理想和现实的左冲右突及互相博弈之后,作为一个社会人,姐姐应该算是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姐姐成熟了也成长了,未来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姐弟俩一定会出众而不凡,正像电影主题MV最后的标语——“你的命运,与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