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天地
粗食记
发布日期:2022-03-15    点击量:1323   作者: 刘波   来源:
字号:

去年伊始,自己的体重逼近警戒线,习惯性的焦虑,睡眠质量也不好,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一天天变老,岁月和生命流逝的紧迫感扑面而来,再不对自己狠点,留下的机会就不多了。下定决心开始控制体重,加强锻炼,调节饮食,不曾想这条路走起来就无法停下,这一年,体重下降了近十公斤,睡眠质量好转,身体机能有所提升,精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强化,又找回了年轻时候的感觉。

管住嘴,迈动腿。简单的一句话,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从小生活在陕北的我们这代人,吃的记忆是镌刻在骨子里的,我们没有饿过肚子,但吃的确实单调乏味,为数不多的粗粮和几种蔬菜伴随着我们走过整整一个童年,这些简单食材经过母亲们的蒸煮烹饪就会被我们狼吞虎咽的消灭掉,制作方法上没有条件讲究,更没有时间讲究。我们从小对肉食有着近乎痴迷的狂热,一年数得清吃几顿肉,这种狂热也烙印在我们的灵魂里,至今挥之不去。条件好了以后,肉可以想吃就吃了,想吃和能吃得动完全是两回事,我喜欢吃肉,更想吃肉,但确实是眼高嘴短,母亲炖上一锅羊肉,我也就是吃上几块,过了嘴瘾,安慰了灵魂,仅此而已。照搬我奶奶的话说,吃啥都有个够了,话糙理不糙。

粗粮杂食吃了半辈子了,没够,反而更想吃了。控制体重开始后,我和爱人又重拾了粗食的技能包,想法设法、变着花样用粗食饱腹暖心。每天三餐减为两餐,以前简单对付的早餐现在成了最重要的一餐,不仅花样要多,粗食的口感还要好,满足口舌之欲的路上愈走愈远。在吃这件事上,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祖国的地大物博,一个玉米有天南海北之差,得益于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优势,北方的玉米口感劲道、糯性足、甜香度高,吃着满足感强,我先后买过辽宁、山西、内蒙古、甘肃的预包装玉米,口感略有不同。有一回买云南的香糯小玉米,口感上就差很多,有些东西尝试下就好了,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换地方买,还换颜色买,黄玉米、黑玉米、花玉米都尝试着吃一吃,吃过了这么多的玉米,最香的玉米还是小时候母亲自己种的一个本地品种,母亲称之为“小金稻黍”,颜色是金黄金黄的,棒子只有普通玉米的一半大,口感极为劲道,小口一咬,那种混合着阳光、雨露的甜香味环绕在口中,咽喉和鼻腔中也充斥着清香,越嚼越香,让人欲罢不能。这个本地特色品种好多年都不见了,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味的追求产量,对一些地方品种的保护就欠缺些,农业种质资源说小了关系一个小品种的生死存亡,往大了说可能关系着整个农业体系的安全。庆幸的是,这些年,我们认识到了地方品种在作物体系中的重要性,以神木当地为例,我们建立了黑豆、小米的本地种质资源库,让种质资源得以保存,让那份关于食物的记忆得以延续。

除了玉米,粗食中怎能么有南瓜和红薯呢?我小时候吃的南瓜种类也有很多,从尺寸四五十公分大的“番瓜”到拳头大小的金瓜,在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中,这些本地品种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南瓜不挑地方不挑水肥,沟道里、院墙外、枣树旁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不用刻意去照顾,秋天就会收获满满。陕北的南瓜大多是水分较大,甜度高,但绵糯感不足,果肉的纤维含量高,淀粉含量低,吃起来不噎口。这几年,超市里多了板栗南瓜、贝贝南瓜、牛腿瓜等品种,各种尝试一下,其实还是喜欢绵糯的南瓜,市场中的南瓜鱼龙混杂,看着是贝贝瓜,蒸出来水大的都无法下口,说是板栗瓜,味道一尝千差万别,在买南瓜吃南瓜这条路上,我走的弯路也不少。我小时候第一次吃的红薯是母亲自己种的,春天趁着赶集,母亲从镇上买回了一把红薯苗,母亲说这是她第一次种红薯,也没经验,没有起垄种,种在了地里就锄草施肥,秋天的时候挖出来的红薯都不大,但味道很好,再后来好多年我都没吃过红薯。最近这些年才开始陆续又吃起了红薯,陕北的红薯沙地和黄土地种出来的味道差别很大,沙地的红薯水分大且口感甜,黄土地的红薯瓷实味道还淡。后来我买过陕西临潼、浙江天目、山东寿光等不同产地的红薯,口感上天目的小香薯最好,这几天又买了海南桥头的板栗红薯,口感软糯甜香,别有一番味道。

在粗食这件事上,初衷是简单生活和饮食,吃的简单和清单一点,可一旦吃起来,发现自己的味蕾不容易哄骗,多种粗食吃下来,有了对比,就开始追求口感、味道、香气等方面的均衡,吃的挑剔了,反而背离了生活的本质。人被欲望牵着走,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吃这件事上,欲望是根植在生命的基因里的,想着要控制本就很难。回想粗食的这段时间,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从一个地方出发又回到了原点。

我非圣人,奈何总以圣人之道要求自己,大道至简,从吃开始,粗中显细,细极为粗。